升級版食安監管體系明年建立 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2020-09-02 16:59:56
“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5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上述目標。《意見》要求,到2020年,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推進“互聯網+食品”監管,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應用。
“《意見》的出臺,對我國整個食品行業來說就是一場‘及時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在此之前,我國在食品安全這方面雖然也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但卻沒有這么詳細的“路線圖”。從《意見》內容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整個時間表的設置,還是在具體細則方面的把控都非常明確。《意見》整體對于目前我國食品行業所存在的不足、出現的亂象,做出了一個精準的部署。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2019年一季度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分析,此次抽檢的428043批次食品總體不合格率為2.2%,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從檢驗不合格的項目看,仍以農獸藥殘留超標、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污染等三類問題為主,分別占不合格總數的30.7%、23.7%、22.9%。質量指標不達標占不合格總數的比例同比降低0.9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國已完成5000項食品安全標準的清理整合,發布了1224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持續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原局長張茅此前指出,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藥、獸藥殘留及食品添加劑等安全標準還有較大不足,產品標準缺失、滯后問題仍突出。
針對食品安全標準與最嚴謹標準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的情況,《意見》提出,要建立最嚴謹的標準。立足國情、對接國際,加快制修訂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食品污染物、致病性微生物等食品安全通用標準,到2020年農藥獸藥殘留限量指標達到1萬項,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
與此同時,我國還將加快制修訂產業發展和監管急需的食品安全基礎標準、產品標準、配套檢驗方法標準。完善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等標準制定。及時修訂完善食品標簽等標準。
在朱丹蓬看來,此舉在頂層設計上,明確市場主體責任,對產業端的結構升級將產生積極的支撐作用。
此外,《意見》還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國家將建立統一的食用農產品追溯平臺,逐步實現企業信息化追溯體系與政府部門監管平臺對接,實現信息互通互享。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