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萬達以632億元拋售萬達文旅及部分酒店項目,如此大手筆的交易,引的吃瓜群眾左顧右盼,紛紛圍觀。但隨之,萬達疑似資產外逃的動向又登上媒體頭條,萬達到底是合理的海外投資還是資金外逃?更是分分鐘勾起了大家的興致。
其實,近兩個月,時不時爆出新聞,銀監會緊急電話要求各銀行,對部分大企業的境內外融資支持情況及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摸底排查。?
由于近期官方的連續表態和外界不同的看法甚至質疑,中國企業尤其是民企走出去的顧慮更多了一重,海外投資步伐有呈現放緩的態勢。但很顯然,并不是所有大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都涉及資金外逃。怎么來甄別是合法投資還是資金外逃? ?
7月2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了記者關于"萬達集團在海外投資是否出現了風險或者其他問題"的提問。發言人給出的答案中規中矩:商務部支持國內企業按照市場的原則和國際通行的規則,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特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產業轉型升級的對外投資。同時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對外投資風險防范工作,確保對外投資健康規范有序發展,對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的對外投資,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但同時,商務部劃出了比較明確的幾個標準。政府部門對于企業走出去的態度,從以前的一律支持到現在的區別對待,其實是政府在改革開放中逐步明晰規則,更有針對性地監管,更好地維護經濟安全。 ??
對于想要走出去和正在進行海外投資的企業來說,是時候從認識和行為上做出調整了。政府部門對資本外逃的監管信號和力度越來越強,防范利用對外投資搞資本外逃的籬笆已經收緊。那些渾水摸魚的企業,瞞天過海已經不太行得通了,也不會被允許了,否則可能動輒得咎,乃至魚死網破。
?
海外合法投資還是資金外逃,傻傻分不清?
2014年,中國境外投資總量第一次超出外資引入,被稱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元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2016年中國企業在全球投資比上年增長50%,是2012年投資規模的兩倍,創下了中國對外投資的歷史紀錄。其中2016年中國對美投資增長3倍,超過500億美元,私營企業兼并成為主力。中國對美投資約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的1/3,其中對旅游業娛樂業的投資達200億美元。 ?
和前幾年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大多集中在資源、科技、機電項目不同,2015年、2016年中國企業尤其是大型民營企業對海外房地產、酒店、足球俱樂部、娛樂業等產業的投資迅猛增長,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征是:在國內都有數額巨大的負債,投資方向也和企業主業不同。在歐美國家,涉及體育、娛樂、文化等項目的并購項目經常充滿了外界對其洗錢、逃稅等方面的質疑。 ?
中國大型民營企業這種十分明顯的投資趨勢必然會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警覺:這些企業迅速成交的交易項目到底是正常投資還是資本外逃?
實際上,在現有法律框架下,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
商務部反復強調外匯合法出境的幾個特質
2014年8月19日商務部第27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并于當年10月6日起施行。《辦法》僅規定企業境外投資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實行核準管理。企業其他情形的境外投資,實行備案管理。對企業投資的國家和行業并無哪些鼓勵哪些反對的規定。
實際上,對外投資和資本外逃往往是對一個投資行為的不同動機判斷,因而很難界定。僅僅在幾年之前,萬達收購美國院線的消息還被普遍看做是中國文化擴張勝利的一部分,政府相關部門也給予了積極評價。
雖然在法律層面無法界定,但什么投資行為看起來更像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豪邁步伐,哪些投資項目更可能是企業對國內環境產生擔憂將資產進行轉移是可以有一個大致評判的。
商務部反復強調的這幾個行業都具有這樣幾個特質:
一、通過并購不能給國內帶來緊缺資源;
二、通過并購不能給企業帶來技術;
三、不能對國內帶來就業機會;
四、企業估值具有巨大的彈性空間。
?
對正在試圖對外投資的民營企業來說,如果投資項目具有以上幾個特質,估計很難獲得商務部的備案從而獲得外匯合法出境的準許。
?
企業走出去和資本外逃不能混為一談
過去的幾十年,不少發展中國家在通往高收入國家的道路上,最后都跌倒在資本外逃的大坑里。每當全球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或本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問題時,熱錢就會迅速撤離,并引發本國資本的出走,形成資本外逃狂潮,從而導致國際收支危機、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中國所以能抗御危機沖擊,關鍵就在于資本管制。資本管制是中國金融穩定的最后一道防線,這道防線守不住,那我們就有可能出事。
目前,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在對經濟增長潛力預測不樂觀的情況下,容忍資本外逃是非常愚蠢的。和中國的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相比,人民幣的國際化是遠期的次級目標,利用對外投資和進行資本外逃的趨勢必須警覺。
中國需要嚴防資本外流,但也不應因此把中國企業走出去和資本外逃混為一談。那些明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利的投資項目還是應該繼續給予大力支持,比如資源型、技術型的收購將會繼續得到支持。
?
民營企業游擊式并購有望繼續獲得國家支持
由于中國對資源性大宗商品日益嚴重的依賴,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包括中小民營企業都加入到了海外并購的行列中。在央企大規模收購受到外國政府越來越多的抵觸之后,民營中小企業的游擊隊式收購應該能夠繼續獲得國家的支持。
技術型并購的典型代表是吉利并購沃爾沃。在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前,很多專業人士從TCL收購湯姆遜,從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說起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不易,進而為吉利收購沃爾沃后的結果擔心。
實際上,眾多通過海外并購"走出去"的企業,其并購目的各不相同,有的重在獲取資源,有的重在獲取品牌,有的重在獲取銷售渠道。要實現這些目標,并購企業和被并購企業必須在短時間內整合資源,其中重要的任務就是并購雙方的文化融合,而這恰恰是海外并購最難解決的問題。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看上去是"走出去",實際上達到的是"引進來"的目的。
"引進來"需要消化的主要是品牌和核心技術,經過幾年的運行,可以說是各方面多贏的一個收購。中國的三一重工收購德國知名的工程機械制造商普茨邁斯特也是十分經典的案例。普茨邁斯特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長期高達40%左右,海外市場遍布全球110多個國家。這種花錢不多、動靜不太大的游擊戰式的收購,效果其實并不差,收購引發的當地政治上的反彈、帶來的財務壓力和文化融合風險都要小得多。
?
未來,通過對外投資搞資本外逃的籬笆會越扎越緊
對大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進行警示,其實是政府過去幾年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無原則的鼓動和支持的一個修正。在過去兩年中國資本管制出現了一個悖論,一方面對個人使用外匯嚴格限制,一方面對企業對外投資無原則開綠燈。這種悖論背后,是有關部門對資本外逃可能產生的巨大風險估計不足。但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一帶一路"倡議又是中國對國際社會承諾的一部分。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會因為"資本外逃"的陰影而止步,但防范利用對外投資搞資本外逃的籬笆也會越扎越緊。
?
作者 | 劉戈
來源 | 正和島